也许早至1816年,法国物理学家尼埃普斯已开始寻找把影像永久保存下来的方法。但直至他以石印术做实验时,偶然发现了一些称为朱迪亚沥青的感光物质之后,才出现突破。到了19世纪20年代中叶,某天,尼埃普斯把一块涂上沥青的白镴制的金属版放进一个暗箱内,而暗箱则放在他房子的窗边,然后他为暗箱内的白镴版进行了八小时的曝光。尼埃普斯所拍的这幅有大楼、有树、有农舍的照片,实在太模糊了。今天,就算是摄影的门外汉,看了也会大皱眉头。然而,尼埃普斯却很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。他的这幅照片,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第一幅可保存的照片!
尼埃普斯为了进一步改良这种摄影术,他在1829年跟一个充满干劲的企业家达盖尔合伙,研究发展这门技术。尼埃普斯后来在1833年去世。接着的几年,达盖尔在摄影术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他使用碘化银作为涂料镀在铜版上,而碘化银的感光性证实比沥青更佳。此外,他更意外地发现,铜版曝光后,再经雾化汞处理,就能令显影后的影像更加清晰,并且大大缩短拍摄时的曝光时间。接着不久,达盖尔还发现铜版经盐溶液洗涤后,能防止照片日后变得灰暗。到了这个时候,摄影术风靡全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了。

达盖尔把他的发明,称为达盖尔银版照相法(又称银版照相法),并在1839年公之于世。公众对他的发明好评如潮。学者赫尔穆特·格恩斯海姆在他的著作《摄影史》说:“也许没有其他的发明能比得上银版照相法那样,使普罗大众都为之入迷,并在瞬间就风靡全球。”在一个公众发布会上,一个目击者写道:“一小时后,所有光学仪器店门外都好像‘大军压境’,可是店内却没有足够器材,满足那些想一试银版照相法的人。几天后,你看到巴黎市内所有广场,都有人用三脚架承着暗箱,在教堂和皇宫前拍照。这个首都的所有物理学家、化学家和有学识的人都在擦亮他们那镀了银的铜版。甚至一些杂货店的小老板,也深受这股风气所影响,不惜花钱花时间参与这‘败家’的玩意儿,过瘾一番”。没多久,巴黎的报刊便把好此道的这群人,称为“银版摄影迷”。
由于银版照相法能够产生清晰的影像,英国科学家约翰·赫谢尔有感而发地写道:“把银版照相法视为奇迹实不为过”。有些人甚至把这发明视作魔法。

达盖尔与塔尔博特
英国物理学家塔尔博特认为自己才是摄影术的发明者,因此对达盖尔宣布他的发明感到诧异。在达盖尔的宣布之前,塔尔博特已懂得怎样把影像保存下来。他用一张镀上氯化银的纸放在暗箱内,曝光后,再把这张纸上蜡,得出一个负像的透明片(底片),然后再将这透明片盖在另一张镀上氯化银的纸之上,放在阳光下曝光,从而得出一个正像(照片)。
塔尔博特的照相法起初不大引起人的注意,而且影像质素也差劣,不过,跟达盖尔的照相法相比,却有较佳的发展潜力。这是由于底片能复制出多幅照片,而纸制的照片也比达盖尔的银版照片便宜和容易处理。现代的摄影方法(使用软片来拍照)仍是以塔尔博特照相法为基础的,而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法虽然起初大受欢迎,却逃不了被淘汰的结局。
不过,争夺摄影之父这个名衔的不单是尼埃普斯、达盖尔和塔尔博特。当达盖尔在1839年公布他发明的摄影术之后,由北半球的挪威到南半球的巴西,最少有24个人站出来声称自己才是摄影术的发明者。

大众化的新玩意
直至19世纪80年代末,摄影仍是昂贵和复杂的玩意,因此,许多对此甚感兴趣的人都望而却步。但到了1888年,伊士曼发明了柯达照相机——一部轻便易用,并装置了卷装软片的盒式照相机。伊士曼的发明可说为后来无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架桥铺路。
当整卷软片拍摄完毕后,照相机连软片会交到冲洗工场去。在工场里,软片会被拿出来冲洗,而照相机则会被装上新的软片。最后,照相机连同冲洗出来的照片就会一并交回客人。整套服务的价钱相当廉宜。柯达公司的宣传口号是:“你只需按掣拍摄,其余的交给我们”。这句话并无夸张失实。
到了今天,摄影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玩意,现在每年全球的照片拍摄量达数十亿幅,这反映出它受欢迎的程度从未减退。随着数码照相机的出现,摄影将会更为普及。今天的数码照相机,照片的解像度以百万像素计,一张小小的记忆卡就能记录数百幅照片了。